
在孩子最脆弱時相遇,相聚時光不論長短,都應『善待』
一名六個月大的女嬰被發現晚上獨自睡在一輛嬰兒車裡。她旁邊有一個淺綠色的背包,裡面放著一瓶嬰兒配方奶粉、尿布和她父母寫的一封信。 信上寫道。「我知道這樣的行為很自私,但是我們真的走投無路了。」
警方正在尋找這名女嬰的父母。警方稱,父母週六遺棄這名女嬰,是因為他們沒錢治療她的醫療費用。此事引發了一場有關醫療費用和肢障兒童的討論。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每年平均約有 1,500~1,600 名的寄養兒少,寄養家庭提供他們暫時性的避風港,讓他們從中得到妥善的保護與照顧。
不論發酸的廚餘桶、回收紙箱、草叢堆滿臉螞蟻、國宅樓頂、公寓門口… 「棄嬰」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現象,生而棄之是典型,若再計入生而不養,不管是「冷漠以對」、「視而不見」或者「消極對待」等,社會上被父母「棄養」的孩子實在不少!甚至廣義而言,每個人的心靈多少都有著被遺棄的創傷,那個心靈孤兒,終究得靠自己努力領養回來。
社福機構將小男嬰出養至美國,該名嬰兒已在異鄉茁壯,蛻變為開朗的 1 5 歲少年,因為感念當初發現他的楊老先生,特地寫了一封信以感謝救命之恩:「親愛的楊先生,在我出養的資料中,你在公寓外頭找到我,我想跟你說聲謝謝,是你救了我一命。我剛滿15歲,我愛打籃球以及重訓,我是一個勤奮學習的高中生,在台灣跟寄養媽媽住了 5 年,後來出養到美國,我有其他來自台灣的手足,我愛他們… 」
也許沒有好出生,但可以應援我們的台灣孩子,除增加探訪次數外,擁有條件更好,更完善的『寄養家庭』制度才能避免此月被虐死的剴剴案重演,令人痛心…
雲後光聯盟 ❤️要倡議落實… 用命換來的修法… 修改「寄養制度」相關規定。